Month: July 2006

  • <Why do you have to provoke me?>

    I could recall two or three months ago, i wrote something about male’s hell.  That’s not the end probably.

    Who cares the bag is white, black, purple or even rainbow?

    Who cares it is agnes b, agnes c or agnes z?

    My trip is ruined by a series of stupid, irrelevant questions.

  • <Yeah yeah yeah>

    1. I meet Toshiki, my jap buddy today.

    2. Went to the Great Wheel Car, so freaking romantic.

    3. Tried ToFu meal with Toshiki

    4. We chatted a lot.

  • <Seventh Day in Japan>

    1. I have roughly calculated that for the remaining days, my gf and i will have yen4000 to spend each day, covering transport, travel and other expenditure.

    2. I have watched the Annual firework in ZinChao Temple (Ramen Temple), lasting for 1.5 hr. Excellent, and the most touching firework i have ever watched. 1,000,000 million firework in the air, with many jap guys and gals wearing their traditional dresses. Last year there were 1,000,000 people watching this event in the nearby area. This year i suspect the figure will exceed. Last time i saw so many people in the st. was the 71 march in 2003.

    3. I cannot stop appraising the efficiency of Jap’s railway system.  Even with 1 m people sucking into three railways, the trains are only 60% full on average, and people don’t have to wait too long to get away from there.

    4. Jap people are very polite.  Very professional.

    5. Today is the end of my 7-day JR pass, costing 28300 yen (around HK$2000).  Again, i roughly calculated that with travelling to kyoto, it worths alot.

  • <First six days in Japan>

    1. Girls in Tokyo are polarising – there are beautiful and ugly gals, but not in between them. The normal distribution of girls in terms of degree of beauty becomes concentrated on the two ends.  But the average degree of beautiful rose a little bit (the change in distribution is not symmetric). Many look like Ayu (Bun-kee-bu) and AV girls.

    2. Beautiful girls are very tall – 5-7, 5-8. So if you are of the average size of HK guys, don’t expect to date a pretty gal right here.

    3. I saw Andy Lau in the Japan Airport. Extremely handsome and look very young (20 something). Similing all the time, and when being asked whether want to use the VIP channel, he refused (though i suspect this was due to the fact that he was on the route for normal guys like me). Anyway, a real star.

    4. As expected, my trip is flooded by Muji, Uniqlo, and more importantly, Donald Duck. I have visited 5 Muji stores in the first 2 days, 6 Uniqlo and infinite tonnes of Donald Duck in the first few days. I so hate Muji and Donald Duck now.

    5. Some numbers : As expected, folloing 5, we spend 90% of our money in the first 20% of our trip in terms of duration. We eat Mcdonalds, Beef-rice and other cheap food. I think of something about economics on wage and prices in tokyo versus HK, and some interesting implications. ….. ok… stop.  BTW, watami in HK is 100% the taste in Japan.  And i lost my legs in the first days in Shinsuku, Disneyland and Kyoto.

    6. The sun burnt my back and hands in Kyoto, a nice city. Even in such a city famous for sight seeing, we bought agnes-b, muji (!!!!) and many other stuff.  Insanity is increasing.

    7. Luggage is around 100kg now, i guess. I suggest my gf to go home on foot so that i can take the luggage back to hk

    8. I don’t feel like in Japan, though people are speaking japanese to me ALL THE TIME. I suspect HK is so similar to Japan that I don’t feel like in Japan.

    9. The average english speaking skill in Kyoto is much better than in Tokyo.

  • It’s not a matter of regressiveness.

    It’s not a matter of tax rate.

    It’s not a matter of narrow tax base.

    It’s is a matter of the integrity of our administration.







  • <銷售稅淺談 I>


    人生嘛, 生老病死與及交稅是無可避免的事 – 儘管在 BVI, 百慕達好像沒有入息稅這回事.


    銷售稅是好是壞, 這根本不存在討論的空間. 我想談一談銷售稅的負擔與有關經濟的結構. 有關政府咨詢文件的討論, 可以看昨天方潤的文章, 那裏有很多很好的論點.


    (1) 退休與雙重徵稅

    收稅的其中一項原則, 是儘量不對相同的收入徵收兩次的稅. 對於已經退休, 及在三五七年內會退休的納稅人, 銷售稅是沖著他們而來 – 儘管很多人還沒有留意到, 仍只討論低收入家庭, 公司利得稅等. 他們人工有兩萬以上, 早年在工作的時候已經納了一次稅 (salaries tax), 收了退休, 用儲蓄以支持生活 – 這些儲蓄不過是已收過稅的收入, 政府又再係 GST 收他們一次稅. 由於已經退休, 有什么利得稅, 入息稅寬減, 都與他們無關.


    簡單一點說, 如果佢之前係交 standard rate (say, 16%), 除稅後的儲蓄率為 30%, 儲蓄並無利息或資本增值, GST 為 5%, 呢位就黎退休既人仕, 每 $100 就交左 $17.275 俾政府, 即實際稅率增加了 1.275 百份點 [實際稅率相等於 standard rate + (1-standard rate) * saving rate * GST rate]


    香港的人口將會係未來廿年老化. 以今日開始計, 越遲開徵銷售稅, 越多人會受此雙重徵稅所影響 (若平均每年死亡人數低於新退休人仕). 若等到 (退休人土數目/工作中納稅人數目) 這比例最大時開徵銷售稅及給予減免, 政府所得的稅收, 在假設減免不變的情況下, 是最大的.


    所以, 我相信政府這次只是會 “討論”, 而不會在短期內上馬, 由於而家開徵銷售稅, 收入未必係最高.


    (2) 遊客及退稅, 本地消費及外遊, 走私

    價格越高, 需求量越低. 政府提議營業項 $500 的商戶可以唔使登記收 GST, 即係話係個度買野既遊客都唔使旨意有稅退. 即使全部有稅退, 香港一年有二千幾萬遊客, 超過一半係大陸人, 用陸路離境. 加減乘除數你識計, 到時各陸路離境口岸為塞滿自由行旅客! 湯顯明話無問題, 可能性有數個 – 大量增加海關人手, 有 GST 後無大陸人黎 (或者少好多). 我相信係海關會以大陸遊客囤積係陸路口岸為名, 大大增加筆直. 將你既錢俾你我既公僕拉.


    退稅, 只能夠係物品上面. 服務消費係無得退稅. 比起零售業 (即係買賣貨物, 我地只不過係低買高賣), 服務業對於邊境利潤, 人工與及經濟的貢獻 (三者皆有關係) 高得多. 香港要發展旅遊業, 必定倚靠服務那一邊. 若有 GST, 而只有物品可以退稅 - 我不認為服務能夠退稅, 我可以預期大陸遊客會在港購買物品, 然後退稅, 並減少服務消費 – 頂多睇下風景; 外國遊客則會在大陸享用平價服務, 然後在港作踏腳石離港. 一點可以肯定, 有 GST, 所以低增值的零售及服務業, 皆會因遊客轉向大陸享用服務的行為被淘汰.


    另外, 而香港人咁醒爬, 有 GST, 佢地誓必只會到歐洲先買 LV, Gucci, Prada. 本地高消費可以休矣. 政府要對外遊回港的港人實施 $3000 或 數千元的外攜物品價值限額嗎? 給予海關足夠人和錢, 沒有什么是解決不了的. 而當係上水去大陸來回唔使一個鐘, 買日用品唔使 $3000, 上水及附近的人必湧向大陸購物.


    於是深圳羅湖城既盲炳, 髮型屋既蓮妹, 黎緊唔煩無生意! 皆因中港兩地往返容易, 而香港既 GST 會令大陸既服務更加吸引.


    還記得早年有人係落馬洲挖地道過大陸走私嗎 – 我記得 kursk 有篇文章講呢個故事? 可以想像, 有 GST 後, 物品從入口開始要徵稅, 而在許多本地商戶不作 GST 登記的情況下, 有好多人想逃稅避稅, 於是乎必定會從大陸及其他地方走私物品來港. 這可不是危言聳聽 – 好些年前我也不相信有人會認為從大陸走私豬肉到港是有利可圖的事件 (還記得林家楝在黑社會一說 : 冇我走私d 雞黎, 邊有十蚊燒味飯食?). 當香港有 GST 後, 走私行為必定大增 – 到時唔淨係紅油, 私煙, 而係衫褲鞋, 仲有日常用品, 牛肉, 雞肉, 豬內, 豬紅, 蘿蔔, 紅腸, 車仔面 (又忍唔住鳩o翕). 而當特首上年話邊境禁區既面積可以減少, 中港兩地接近無邊界, 香港將會有不少北區居民轉職到地下市場工作. 到時, 係大陸唔想香港人返去作經濟犯罪. 到時, 又係要海關.


    香港之所以係香港, 完全係因為我地既貨同人可以不受太大的阻礙下進出香港, 我們必定要有足夠的 “流”. 而 GST 正好將呢樣野完全摧毀!


    (3) 政府穩定收入與宏觀經濟表現

    重申, 我不相信政府的短期財政措施對宏觀經濟的表現有什么明顯影響, 然而 GST 是一項長期的財政措施. 一旦開始, 不能終止. GST 肯定對經濟有影響, 可能係政府所講既提升競爭力 ().


    政府推行 GST 及稅制改革, 目的係希望係經濟不景氣之下仍然有穩定的收入. 這即表示, 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 政府仍然會從人民的口袋中取去 (與經濟好景時) 一樣數目 (或差不多) 的稅收. 相比起只依靠賣地, 利得稅及薪俸稅 (打打下我終於記得呢個名), 人們在不景氣時會因 GST 而多交了稅, 對經濟表現, 是一沉百踩.



    一 沉 百 踩



  • <道理>


    如果道理是站得住腳的話, 那怕是 5%, 就算是 500% 也乖乖地交.


    站不住, 一毛也休想我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讀 – 轉載自方潤 :



    政府 [有關銷售稅] 的諮詢文件已經公佈,不妨一看。


    我只能說,理據極度不足。我不認為可以回應我的疑問。(註﹕文件要點對照)


    1. 有關稅率和經濟發展


    1.1 首先,世界趨勢不等於一定要跟,除非可以證明這個做法比我們原有的做法更好。(第34點)

    把政府的邏輯推而廣之﹕報告裡用來比較的經濟體,除了澳門之外,其他全部都有普選。那麼我們準備收消費稅的同時,應該同時準備下一屆特首和立法會選舉實現全面普選了﹗


    國際機構認為香港適宜實施消費稅(第63點),道理相同。
    除了英美以外,其他民主國家(除了新加坡﹖)同樣認為香港有足夠條件推行普選。
    不如一齊做啦﹖


    唔好輸打贏要。


    1.2 其次,全球最進步的地區,如美國和歐洲,稅率都是出名高的。
    (尤其北歐那些福利社會,稅率高、科技水平也高,政府根本不敢拿來比較)
    一個經濟體的繁榮與否,有很多因素。美國對個人入息稅出名抽得兇,還是有那麼多人願意排隊當美國公民,難道嫌錢腥﹖


    美國稅率那麼高,怎麼沒變得「難以吸引人材」﹖當一個社會制度公平、有公平競爭的環境,政府投入和鼓勵科技發展,自然就會造就很多發展機會,於是吸引人材。


    如果香港吸引不到人材,是因為香港的整體環境不利於吸引人材(科技發展不振、教育政策混亂、甚至空氣污染嚴重、缺乏文化生活、甚至少數富商壟斷都是因素),而不是因為入息稅。如果香港的整體環境不搞好,就算不收入息稅也不會有人材來的。(第35點)



    1.3 經濟增長率不可以直接比較。好像愛爾蘭、立陶宛這些例子,稅率降低、經濟大好,但不能套用到香港。(第31點)
    因為經濟發展有不同階段,不能直接比較。香港和歐美社會都屬於發達國家/地區,愛爾蘭、立陶宛在歐洲裡算是「窮國」和低度發展地區。就等於中國的 GDP 連年兩位數字增長一樣,這些國家經濟增長率迅速,是起點過低的結果。香港的情況不同,香港的經濟本來很發達,現在是經濟衰退後增長乏力,情況不同。



    就等於我們見到一個十歲小朋友增高很快,問他為何長得那麼高,他答﹕「我每日都有食飯架嘛﹗」
    那不代表一個二十歲的大學生也可以靠「每日食飯」增高,他只會增肥。
    更何況,拿一個二十歲跟十歲的比較增高速度,根本就不合理。



    2. 對於稅基是否過窄、是否需要擴闊稅基方面,我是沒有意見的。
    其實我覺得稅基窄、依賴地產收入,只不過是高地價政策的後果,但在這方面我想不到充足的理由去支持或反對。


    3. 我介意的,只是以消費稅作為擴闊稅基的手段


    3.1 穩定和可預測﹖對,冇人性的穩定﹗


    政府聲稱消費稅比收入稅和資產稅波幅少。(第61(a)點)


    收入、資產、和消費,是互相關聯的。
    只要回想前幾年,經濟衰退時大家恐慌性減少消費,令大量店家倒閉,進而令失業增加,更多人減少消費的「惡性循環」,就不會認為消費波動比收入少。(除非你是長俸制公務員……)
    至於資產,一次股災已經可以消失幾十億……波幅少﹖


    消費唯一比收入穩定的,是「生活必須」的部分。就算裁員減薪,那些受害者仍然要開飯的。於是就算消費再波動,也有一些「基礎」,跌極有譜。(也許司長已經看出薪金可以「跌到冇譜」了,所以才說消費稅波幅低。)
    但係一個人已經被減薪裁員,靠少許積蓄開飯,捱得一日得一日,你仲要向佢抽稅﹖係人唔係﹖



    難聽點說﹕就算想自殺都要買炭,同樣逃不過交稅。
    政府是不是想這樣﹖


    3.2 政府聲稱,消費稅稅基十分廣闊,低稅率仍可帶來可觀收入。(第61(b)點)


    要稅基廣闊,沒有任何稅種比人頭稅廣闊。而且徵收人頭稅肯定比消費稅方便(人在香港就要交稅)。


    3.3 政府聲稱消費稅難以避稅。(第61(d)點)


    如果搞到好似依家政府建議咁複雜(遊客買野都要用膠袋密封)的話,就梗係冇得避稅。
    但係我o係新加坡都未見過有咁麻煩既措施,我唔相信世上有一種稅冇得避。



    另一問題﹕當政府宣傳叫人減用膠袋的同時,竟然因為收稅而迫所有遊客買每一件東西都要用多個膠袋﹖是不是自打嘴巴


    3.4 消費稅不怕人口老化﹖(第61(e)點)
    政府認為,稅基隨消費擴大,人口老化也不影響稅收。


    難道寫這份文件的人真的是長俸制公務員﹖
    他們不知道,按年齡層劃分,老人的消費能力是最低的麼﹖
    因為再無收入,手上的錢有一蚊少一蚊,所以不少老人家顯得很吝嗇,正是怕老來無錢。
    尤其現在政府已經由長俸轉為合約制,退休金亦被「金額保障不到任何人」的強積金取代。我們絕對沒有理由相信,未來的老人人口跟退休前有相等消費力


    當社會上老年人口比例越來越高,消費會跟以往一樣多﹖
    可謂緣木求魚。



    消費稅的唯一後果,只是令老人家更不敢用錢,把錢帶進棺材而已。
    (錯了﹗買棺材也要交稅的,死後不夠錢交稅,隨時連棺材都冇得訓﹗)


    3.5 「支付能力」論的盲點


    政府聲稱,批評消費稅這種累退稅制不公平,是只留意收入比率,而沒顧及「支付能力」的原則。(第66-67點)
    但政府的文件沒有合理地解釋這一點,只說消費越多繳稅越多就是公平。



    因為他們無論如何都解釋不了—他們根本沒可能把一種累退稅說成公平,正如你我不可能令其他人相信正方形沒有角一樣。


    消費稅按「支付能力」原則來看,同樣不公平。理由可以下圖解釋﹕


    基本上,每個人生存所必須的開支(如基本的飲食、醫藥等)都是差不多的。
    (例﹕你每餐食兩碗飯,李超人每餐都係食兩碗。就算佢既身家比你多幾億倍,都唔會變成食兩億碗飯先飽。)


    其他生活開支,代表除了生存必須以外的其他生活開支,會隨著收入而改變。例如「有錢就食好D」、「公立醫院等好耐,所以轉睇私家」、「買層樓結婚」、「買架車代步」之類。
    這並不是生存所必須的,但對於某些階層的人,可能亦有「需要」(need)。例如一個中產人士可能會多花一點錢進修(因為職業需要)、買樓(因為不符合申請公屋資格)。他不進修不買樓不會死,但會為求保護地位他就要這樣做。



    註﹕我把「住屋」當成其他生活開支而非生存必須。
    難聽D講﹕訓街都唔會死既。


    稅金,理論上每個人都要支付。窮人也要交間接稅,但這裡只考慮直接稅。


    收入 – 生存必須 – 其他生活開支 – 稅金 = 剩餘財力
    這就是可以由個人自由決定支付的範圍,用途可以隨個人需求(desire)轉移。
    就如小朋友把零用錢儲起,可以買漫畫、亦可以買玩具。


    基層人士收入最少,「生存開支」佔最大部分,但由於無法支付額外開支(需要的話政府往往有補貼,如公屋)、稅金又低,所以還有點剩餘財力。
    中產人士收入比較高,但由於沒有政府補貼、又要交稅,所以種種開支蠶食了收入的大部分。往往剩餘財力不見得比基層大很多。
    富豪收入極高,雖然稅金和種種開支都特別高,但因為收入非常高,所以餘下的財力也是最高的。


    縱使政府認為,稅制是否公平,不應該只看收入,而要看支付能力(第67點),富豪的「剩餘支付能力」仍然遠遠超過中產和基層
    消費稅只針對「生存必須」和「其他生活開支」徵稅,這兩項是中產和基層開支的最大部分。前兩項開支對富豪的只是一小部分,他的大筆剩餘財力如果不消費而改為投資,反而無需徵稅(政府為促進投資,早就取消有關稅項,現在連遺產稅都取消了)。
    難道這種狀況符合政府聲稱「按公民支付能力抽稅」的原則嗎﹖



    (按﹕個人認為,如果要公平地徵消費稅,應該按「剩餘財力」徵稅。由於李超人和你我一樣都吃兩碗飯,剩餘財力所用的地方,應該是奢侈品(如「金勞」或山頂大宅)。所以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和大多數物品都不應該徵消費稅,而只應該增加奢侈品稅。這樣最窮苦的階層就不受影響,其他人無論基層、中產或富豪,想在生活必須以外享受,就要納稅。
    這比較合理,因為人無法選擇不生存(除非自殺),但可以選擇不奢侈。


    香港是自由港,要徵稅的奢侈品本來就很少—大抵是煙酒化妝品之類。要不要擴大徵稅,把其他奢侈品都納入徵收範圍,可以討論。(甚麼是「奢侈品」當然也是一個問題,電腦對我肯定不是奢侈品 )
    但大體應以不令稅制複雜化和大幅增加行政開支為原則。


    政府聲稱如果把稅金用作社會福利,不同的稅制都可算公平。(第68點)
    政府近年除了削減福利,還把服務大量外判,你認為市民會相信收了稅有福利嗎﹖


    4. 政府的自相矛盾
    政府提及反對以調低薪俸稅免稅額的方式擴闊稅基,理由為﹕(第60點)


    (a) 「免稅額是一種援助方式,取消免稅額要提供直接資助,會增加福利和行政開支。」
    實行消費稅不是一樣要提供資助,增加福利、行政開支嗎﹖


    (b) 「把現時無須繳交薪俸稅的受薪人士納入稅網,會影響香港競爭力。」
    荒謬﹕消費稅令無論受不受薪的人士都納入稅網,反而不影響競爭力﹖



    又﹕香港需要的所謂「國際人材」,按道理不是本地能提供的人材。既是稀有人材,難道政府預期他們的薪酬水平,會低到本來就不用交薪俸稅﹖
    還是政府所謂的「國際人材」,其實只是「廉價外勞」﹖


    (c) 「隨著人口老化,薪俸稅稅基也會收窄。」
    消費稅稅基當然不會因人口老化而收窄(正如前述,買炭或者買棺材一樣要交稅),但如果預期稅收不減,是不智的。(見上文 3.4)


    (d) 「入息稅收入一樣有波動。」
    同樣,消費稅收入都一樣有波動。(見上文 3.1)


    (e) 「增添對收入來說不合比例的行政費用。」
    這點用來批評消費稅一樣適用。
    尤其政府的消費稅建議非常複雜,中小企計數都會計到頭暈。


    5. 政府聲稱說人頭稅被先前的諮詢委員會所否決,所以沒有提及「為何收人頭稅不好」。我們唯有看「稅基擴闊的新稅項事宜諮詢委員會」的報告
    委員會報告唯一提及的反對理由,只是「行政成本高昂」、「逃稅嚴重,其他地區未能成功推行」。


    首先,我不認為消費稅的行政費用比人頭稅低,除非政府可以用數據說服我。
    其次,他們似乎忘了,「其他地區」幾乎都是國家,香港是個城市,逃稅的人可以躲到哪裡﹖只要在身份證加上新功能,不交人頭稅會有記錄,逃稅者無法享受任何社會服務(包括公立醫院),就不怕市民不交稅。(除非他們以為自己一世都冇入醫院的可能)
    當然,這是有點「新加坡」的強硬方式。但既然一個人連兩百元人頭稅也要逃,憑甚麼享受社會福利呢﹖


    6. 政府文件讀來,唯一令我覺得合理的論點,只有一個﹕
    人人有份交稅,可以加強公民責任感(更覺得政府施政與自己有關)。(第46點)


    但同樣道理,交人頭稅是更方便直接的方式。


    另一方面,我認為開徵海陸離境稅是更合理的選項。
    曾有左派人士(好像是人大或政協)聲稱這是「分裂祖國」,但既然坐飛機到大陸也要給機場稅,從海陸路離境同樣徵稅也很公平。
    無論機場、碼頭或檢查站,都要資金維持。所謂「離境稅」,也不過是一種「用者支付」的稅項而已。
    委員會估計離境稅可以有十億收入,如果可以彌補入境處的部分開支(入境處06/07年度預算為 23 億元),已經令政府負擔減輕不少。


    7. 結論﹕政府的文件,讀來令人髮指。所謂既要加稅,又要避免損害競爭力(第二章),只不過等於﹕



    政府想要錢,但係唔敢問班有錢佬要—因為佢地有毛有翼識飛,於是向窮人開刀—因為你地冇得走。


    如果咁都唔算劫貧濟富的話……呢個世界仲有「打劫」呢回事﹖





  • <辛格怪談>


    人生充滿苦悶. 直到有辛格出現.


    辛格令你既人生更加苦悶.


    記得住尖沙咀個陣, 唔知點解識街口藥房既主管東哥, 可以唔使醫生紙買偉哥 (所以我對個d 電郵無興趣), 西班牙烏蠅, 咳藥水, 筷子, 火柴, 醇萬, 女人…. 又廢話… 東哥話, 佢見d 男人鬼鬼祟祟咁入藥房, 就會問佢一句 :




    阿腥, 係咪想買開心野?




    通常 “阿腥” 都會笑淫淫咁問有乜開心野賣. 最後梗係買左一支半支印度神油走.


    如果開心可以好似百佳既可樂咁, 一pack一pack咁買, 世界好簡單. 畢菲特所捐既身家 – 個數字大到後面好似有 九百幾個 零 – 可以帶給人類好多快樂同開心.


    順帶一問 : 快樂, 同開心有乜分別? 我到今日到搞唔清楚. 所以我幾次去投考藝員訓練班 – 包括亞視係大陸個個華南影城 - 都因為分唔清楚 “喜怒哀樂” 中既 喜 同 樂而做唔到適合既表情, 而不敵周潤發等人出局.


    可惜開心並唔可以用錢買. 自從世界盃阿根廷出左局後, 我開始無乜心機寫野.


    無心機, 並唔代表我懶. , 係需要心機去栽培既. 例如, 只有投身社會既懶人先會發現廁所係一個咁適合訓覺既地方. 你係學校個陣有冇呢個開心大發現? 冇.


    我知未必係適合, 不過總之你訓到覺, ok?


    對唔住, 上面一大堆都係廢話.


    無乜野做, 開始 click 返原人圈裏面 – 呢一個得幾十人既小圈子 – 一d 人既日誌. 一d, 大概有三十一個.



    經我多年行街望女既心得, 我得到一個結論 :



    原人圈裏面勁多 sarcastic 既人.



    好難將 sarcastic 好好翻譯成中文. 總之, d 人好撚 sarcastic.  


    例子 1, 教主
    http://www.xanga.com/kykykyky/332157365/item.html


    例子 2, 必先看 (一), silly_cecile
    http://www.xanga.com/silly_cecile/344265005/item.html (一)
    http://www.xanga.com/silly_cecile/354771759/item.html (二)


    例子 3, 老味 (畢業上左網後失蹤, 我好期待老味既赤祼特工四)
    http://www.xanga.com/jerlame/447918936/get-a-life.html


    例子 4, 力為少主
    http://www.xanga.com/likwai/480083999/item.html


    例子 5, hyster (呢篇特別正)
    http://www.xanga.com/hystericireul/457098616/item.html


    例子 6, 瘟神
    http://www.xanga.com/vincent_lifes/477437505/item.html


    例子 7, 史弟 (版主開始無恥)
    http://www.xanga.com/relgitsjg/466759534/item.html


    每逢有乜挫折, 睇其中一篇, 一定無晒煩惱. 如果什么撒馬利亞防止自殺會, 有 xanga version 的話, 放這幾篇上去, 立竿見影.


    正所謂買一個用一世, 點解唔試下?


    記憶中還有許多人也有佳作… 但搵黎搵去都搵唔到.


    就黎去日本. 有乜買好早響.






  • <毛主席名言>


    Here we go :


    http://www.taxreform.gov.hk/eng/document.htm


    佢真係夠膽寫 GST 對香港經濟及其競爭力有利 (Chapter 3)


    真係把幾火, 每一句都係垃圾.




  • <老細>


    PY : 史兄, 你知唔知乜野叫老細?


    史  : 願聞其詳.














    PY : 我諗左好耐, 老細, 其實即係個 “” 好 ““. 所以佢地唔諗野, 唔睇野, 唔記野. 睇 REPORT 從來只睇標題, executive summary 只睇第一個 bullet point. 你份野中間畫公仔, 佢一定唔知.



    史  : 好一個腦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