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惑天皇中招>
古惑天皇中招, 對一眾後生仔黎講, 認真大鑊. 對特區政府黎講, 仲大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的娛樂事業>
九七之後, 一落千丈. 以前郭富城賣廿萬, 張學友亞太區賣三百萬 (吻別); 雙周一成農曆年成為必看的影片.
好些人說是翻版及 bt 令娛樂事業不滯. 肯定是有, 但影響沒有那么深遠 : 好些沒有翻版的地方, 香港歌手既唱片銷量一樣下跌; 無線既劇集一影有 bt 有水貨, 但邵爵士從來無話 bt 又盛; 這點我不敢肯定 – 外國歌手及電影的票房, 沒有像港產的跌得那厲害.
為什么呢? 我說, 這些都是業界想向政府抓著數的借口. 他們成功了 – 看昨天的 post.
我不想信娛樂事業是夕陽工業 : 每年也有人投放資源在新人身上及拍電影. 娛樂事業的生存模式已經改變, 而明顯地, 藝人已不能單靠賣唱片或拍戲賺錢. 魔介三部曲最抓錢的是邊際產品及遊戲, 還有贊助. 外國卡通片電影長拍長有, 原因無非是相關產品利錢豐厚.
唱片公司有幾多靠賣碟生存? 看看卡拉ok, 商場登台, 廣告代言人. 全是額外收入. 對於英皇集團來說, 以旗下藝人於集團書刊出現賣免費廣告, 也是收入來源的一種. 又有藝人話自己識字, 學人出書 – 好些外國明星也興這回事. 好些名星也會賣內容給手機服務商, 但需求是不大的.
不錯, 唱片收入是少了. 但不代總收入少了 – 就正如銀行利息收入在亞金之後低了, 但非利息收入高了, 補償了前者的損失. so what? 這些額外收入, 不受翻版 bt 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