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局>
除左與阿根廷有關的, 究竟是誰取得冠軍, 誰出局, 誰插水, 誰紅牌, 我一點感覺也沒有. 我對德國的勝利沒半點恨意可言, 對英格蘭出局也沒有什么感覺 – 反正我從不認為他們是熱門或是黑馬.
對於阿根廷一干人等, 我還是有點失望. 有人竟然係輸十二碼後打人, 作為阿根廷支持者, 我是感到慚愧的. 正所謂輸波唔輸品, 呢鑊阿根廷真係輸得好慘. (片段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cFAP2AX6XM)
我也為教練小泉 . 柏加文既白痴與低能 – 以古斯換入基斯普, 甘比亞素換入列基美 – 於是阿根廷同時間有五個防守中場 (洛迪古斯只係半個進攻球員, 干沙利斯無端端去踢防中, 加上原有既馬基安奴, 蘇連) – 而感到氣餒. 白痴都知, 小泉一心諗住保持 1 : 0 勝果.
阿根廷的英文串法為 argentina. 缺少了 f, c, l, y, 它永遠不是 italy 或是 france, 可以守足 45 分鐘, 跟住 1 : 0 小勝完場.
阿根廷變得不再阿根廷, 八十分鐘德國高佬 C 頂入成 1 : 1, 我就知道阿根廷大江東去, 只能一直求和, 希望能以百萬富翁50/50 錦囊的世界盃版 - 射十二碼 – 來偷雞了. 難道我會認為一個國際米蘭既後備能入波嗎?
這時我的無知, 還沒有浮出水面來.
最後錦囊使出來了. 我想 : 列基美不在, 可以不用面對列文. 但係我立刻知道呢鑊仆街 : 一隊有五個防守中場, 夾埋三個後衛, 一個龍門, 好難搵人射十二碼.
無知的嚴重後果, 一切都在十二碼以 2 : 4 落敗裏徹底反映出來. 也不能太怪責小泉 . 柏加文, 畢竟佢唔係落場個個. 真係落場個d 人, 又唔撚爭氣.
右路守將高路仙尼, 每一次佢都將界外球成功掉到德國隊球員既腳下. 每 一 次.
迪維斯唔踢波可以轉行做通渠佬, 皆因佢落到場時時刻刻都想通人渠.
列基美是我睇波咁耐以黎, 唯一一個唔識跑, 唔使跑, 亦唔係好想跑既 10 號仔. 佢踢波應該踢得好輕鬆.
阿根廷既龍門, 普遍好少救到波 – 98 年既羅亞, 02 年既乜水, 仲有 06 年既, 都好少救到波. 02 年碧咸分組賽射十二碼, 射中間個龍門都可以呆若木雞. 而羅亞 (佢同個隻船無乜關係) 係 98 年分組賽不失一球, 但對住英格蘭同荷蘭無救過波 (除左射十二碼).
阿根廷迷, 要拾回一點安慰嗎?
除左列基美同基斯普, 重要既前場球員全部都係 80 年以後出世. 四年後, 呢班人應該位處最顛峰. 起碼, 到時應該唔會咁易出手打人.
可惜, 軒斯同高路仙尼係 2010 年都只係 32 同 28, 以後衛黎講都算後生, 即係話好大機會仲係度製造危機…
倒時候, 不如重召斯蒙尼, 巴迪斯圖達同辛仙尼. 不過係踢實況 15.
Day: July 2, 2006
-
-
<得閒, 飲茶 2>
唔睇唔記得臨去澳洲寫左呢篇野.
回顧 : <得閒飲茶 1>
開始 :
港女與港男的出現, 不過代表拍拖市場上的需求錯配 – 男方想要女方如此, 女方卻想要男方這般. 而當大家知道這不過代表 double coincidence of wants 沒有出現 (如果不明白, 請求教於你的中學經濟科教師朋友, 或付數百元去上 kevin ko), 用錢就可以解決這問題. 用錢解決不到的問題, 是真問題. 港男和港女是真問題, 因為用錢解決不了 (這是後話. 因不少港男用錢北上叫雞, 短期解決了男方的問題).
先說說男生想女生怎樣, 及為何現實中的女生辦不到. 這可以說點歷史來. 現在爭拗的重點 “港男與港女”, 他們都不過是三十左右, 即七零年至八零年代出世的傢伙 (下稱 “三字頭”, 儘管 1980 出世都係 26 歲). 那個年代, 是香港經濟起飛的年代 – 即以收入來計, 我們開始趕上西方先進國家, 但以社會結構及家庭觀念來說, 我們仍十分 “中國化” – 女孩子 “應該” 結婚, 結婚後 “應該” 在家裏工作, 生個寶寶, 做其少奶奶. 就算是工作也只能幫其丈夫; 男孩 “應該” 努力抓很多很多錢, 養活妻兒. 我想, 這班三字頭長大的背景, 傳媒 (電視, 電台, 報章), 家人 (你我活生生的例子), 學校 (爸爸每天工作回家, 媽媽在家裏煮飯), 及整個社會風氣, 也是 “鼓吹” 這種男孩努力工作 (因經濟起飛, 而且當時以勞力就能抓很多錢), 女孩結婚後就 “應該” 回家去.
家計會的 “兩個就夠晒數” (1975 年, 黃霑為創作者), 正代表這種社會風氣. 這句說話代表了 : 仔就一定要生, 不過生兩個就好. 係外籍傭工仲未成氣候既環境下, 生兩個即係叫老婆唔好做野 – 儘管那個年代, 一個俾阿婆臭, 一個俾阿爺臭既情況仍然存在及普遍.
於是乎, 呢班三字頭既男生, 以為到佢地長大, 世界應一直仍然如此. 女孩小時候也會如此想 (還記得幼稚園坐在旁邊的女生說 : “我長大後一定會嫁給你” 嗎?) 如果世界沒有變的話, 男孩的願望可以成真, 旁邊的女孩也許會嫁給你.
可惜天真的他們計算錯了一些東西, 他們的預期不夠 “dynamic”, 計漏了一樣東西 : 女性對於經濟增長及社會開放的行為改變. 第一, 經濟的不斷增長, 工資上升, 令女性結婚後坐在家裏生孩子, 不工作的代價高了; 第二, 工資上升令僱主開始請女性作員工 (特別是文職工作), 而女性亦不再需要依靠男人; 第三, 社會開放, 令女性的生活圈子擴闊, “成功女性” 開始係社會出現及受到特別係女性的認同及重視. 這個年代成長的女生, 知道世界不只得結婚生仔. 1978 年的免費教育的出現, 間接令可以升讀大專院校的女生數目上升.
史弟有三個阿姨, 分別出生於 60 年代初, 中 及 尾 (我阿公超勤力, 總其有七個仔女). 據我估計, 三個阿姨的勤力及智慧, 與家中排名的大小高低成正比. 但偏偏只有三姨可以入到前理工大學, 讀到學位.
於是乎, 女生開始擁有能力獨立自處. 起碼佢地以為自己有能力可以一直獨立自處下去. 於是乎, 肯結婚生仔既女生大有市場, 男生爭相追逐. 用名車接送, 鮮花, 送禮, 吃飯付鈔, 搞一大輪, 擺三五六十圍酒先結到婚.
以上一切, 不過是九十年代初的事. 這便是那堆三字頭的成長背景. 女生經歷了由傳統轉變成搶手的背景 – 這堆三字頭女生還沒有到談婚論嫁的階段, 男生依然為女生打個頭破血流, 只是頭破得更多, 血流得更盡.